Saturday, May 10, 2014Font Size 字體: XS / S / M / L / XL

硬碟壽命小筆記

到目前還在尋覓當初看到的那個部落格,卻始終找不到。該格主是 IT 相關工作,文章秀出自己長年各地出差的壓箱配備,行李很精簡、很有見地,最重要的是裡面淡淡的一句,硬碟兩年就要淘汰,重重的將我一棒打醒。

從 Apple ii 就開始摸電腦的我,始終處於玩家性質,沒錢玩企業級的硬碟,僅僅破費過一次便宜的 SCSI,還因此買個專屬介面卡,但是很快就被俗又大碗的消費級硬碟給淘汰。而硬碟壞軌,永遠是最抓狂的痛,更不用提,如果壞軌壞在零軌上。

今天上 mobile01,看到網友在問 NAS 有沒有需要使用特別的硬碟,立即勾起過去的回憶,手癢地開始查資料,並做了簡單的回應。其實自己很早就有做出模糊的結論,隱約覺得硬碟壽命大概就是兩三年,只是礙於手頭的資金,不敢大刀闊斧的執行淘汰,換來的代價就是,浪費一整天甚至一禮拜修復壞軌與重建系統。所以多年前看到有人直覺說出硬碟壽命的當下,差點流下悔悟的眼淚。


硬碟真的越做越差嗎?個人從來不這麼認為,而是覺得它從來沒好過,與電燈泡的陰謀類似,不同的地方,是消費者自然會因為新硬碟的容量與價格,而把舊的給淘汰。至於真的覺得硬碟品質變爛的人,從最近的資料看來,應該是人品不好的族群 (包括我),碰到微笑曲線前端,所產生的錯覺。

把情緒和假半仙放一邊,本文末端列出的諸多文章,都提到 MTBF 與 AFR 參數,而損壞率vs時間的曲線,都呈現早期微幅上揚 (夭折) 以及三五年後衰老的結果。對業餘玩家來說,三年內不到 10% 的損壞率很重要嗎?資金雄厚的網友,可以做出厲害的 RAID 陣列,有必要在乎硬碟品質嗎?消費級與企業級硬盤有差別嗎?

一家雲端儲存服務 Backblaze 公司,2013 年底發表了一串文章,分享他們手上硬盤壽命的分析統計資料,我的解讀是,單就普通消費者,錢都花在刀口上的想法,硬碟就是兩三年內必須更換。而企業級硬碟的唯一好處,僅僅保固期長,可是資料的珍貴性,有時不是可以用保固來取代的。所以,檢查自己硬碟 power-on hours (POH) 的時間,超過三年,就該把它們打入二線冷宮,免得事後花大量時間修復壞軌。

註: Backblaze 沒說的是,以企業經營 RAID 角度來說,在 AFR 與資金花費之間,如何找到平衡點與處置方法?或許有其他論文可找,但筆者就先只查到這裡了。

相關閱讀:

No comments: